大义镇: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
2022-06-30 15:02:3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周紫红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659

稻香、鱼香、竹香、花香,“鱼米之乡”好风光!农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、旅游业,产业兴旺新气象!近年来,耒阳市大义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发挥自身优势,打造特色产业,全镇呈现出“产业兴旺、乡风文明、生态宜居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喜人景象。

楠竹加工挑起致富梦

大义镇位于耒阳市东南部,东临永兴,西连耒水,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,人口近4万。境内连绵起伏的竹林,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资源。大义镇党委政府坚决落实市委、市政府产业转型的工作要求,关停落后的煤矿,大力发展楠竹加工业,实现了产业的绿色转型。

夏日炎炎,在大义镇湘腾竹业公司,工人们不顾炎热的天气,抢抓旺季忙生产,忙碌地进行楠竹加工作业,生产出的竹席、竹炭产品在厂房里堆成了小山。“公司现有80多名工人,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。”湘腾竹业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道。以前,他开的是一家煤业公司,现在转型做起了楠竹加工,看着公司业绩蒸蒸日上,他打心底里高兴。如今,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绿色制造在大义初见成效,竹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。

“稻蔬轮作”转出新活力

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。搞活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,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、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。以前,大义镇船形岭村村民以种水稻或外出务工为主,产业支撑少,土地流转慢,集体经济弱。2021年,为促进村民增收,壮大村集体收益,船形岭村开展土地流转标准化治理,村两委挨家挨户上门动员,让村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大意义,支持工作推进。该村与东莞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,采用机械化作业,实施稻蔬轮作,提高了稻田利用率,避免季节性抛荒,改善了土壤肥力,还可以起到抑制消灭稻田杂草的效果,为来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。船形岭村加强土地流转标准化治理,因地制宜流转土地发展产业,积极推广“稻蔬轮作”模式,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增收。

特色种养殖解锁财富密码 

在大义镇东方红村,有一家远近闻名的鲟龙鱼养殖场。鲟龙鱼味美、营养价值高,鲟龙鱼的养殖对水温气候水质要求非常讲究。东方红村依托一股四季流淌的清泉,在耒水边上办起了这个耒阳独一无二的鲟龙鱼养殖场。这种鱼一年就可生长数十斤,卖价却超过一般鱼的三倍,成为致富的好路子。

大义镇陶洲村有一处网红打卡地。每年三月,陶洲村60亩桃花绽放之时,美如人间仙境,引来游人如织。2018年,陶洲村村委会一班人集思广益,外出学习摸索出“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合作经营模式,由企业和村集体共同出资60余万元,农户以土地入股,成立隆森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在耒水河边种下60亩黄桃林,并创办了一家农家乐。据村党支部书记曹隆森介绍,2021年是这片桃林首次挂果,亩产黄桃达3000斤,按市场最低价5元每斤计算,每年产值可达一百万元,为村集体带来4万多元收入。合作社还吸纳了周边群众前来打零工,为他们增加收入。盛花期桃园每天接待的游客达200人,也让农家乐生意火爆。

乡村旅游助力蔡伦竹海创5A

近年来,大义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修缮开发旅游景点,加大宣传力度,擦亮了大义镇生态旅游品牌。2018年,市社科联联合大义镇、罗含文化研究会和耒阳社区网等单位开始筹建罗含洞风景区。后经市发改局立项,拟筹资1亿元,于当年底正式启动风景区建设。风景区建设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,景区内有始建于南宋时期的罗含庙、风景秀美的铁路冲水库、湘南游击队司令部旧址、明清大型古建筑雕龙古村、古塔等。风景区的位置距离蔡伦竹海不到10公里,打造成功后,可以和蔡伦竹海风景区形成集群效应。几年来,耒阳市各方面齐心协力,交通、文旅、罗含文化研究会等部门强强联合,不断加大罗含洞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,先后共投入了1000多万元,修建了10公里长的旅游专线,重建了罗含庙,修缮了古村、古塔,种植了大量名贵花草树木,让这个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下一步,大义镇还将重点发展陶洲村、东方红村乡村旅游,打造张良文化、农耕文化、发明文化、康养文化、码头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廉洁文化,用文化造景,使沿河10余公里景点连点成片,助力蔡伦故里5A景区创建工作。产业强、村庄美、村民富,大义镇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。(梁斌)


一审:梁斌
二审:何孝国
三审:陈平放

责编:周紫红
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
要闻
综合
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