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戏
2020-05-18 17:20:3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梁昕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2906

文/谷彦平

看戏,耒阳话叫看人戏,又叫看花鼓戏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较广泛。每年初冬时节,收割了晚稻,摘完了茶果,到了农闲时期,有的村子会请来戏班子,唱上几天花鼓戏,十里八村的都来看戏。那时候比较落后,无论老少,能看上几天戏,那是最好的娱乐了。

乡村的戏,白天也有演的,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晚上演。看戏虽在晚上,但仪式感还是要有的:男人换上走亲戚时才穿的体面衣服,女人则把头发梳得纹丝不乱,脸上还要涂上雪花膏之类的化妆品。临出门时,还不忘在口袋里填满葵瓜子或南瓜子、红薯条之类的零食。手里拿一个手电筒或者点火用的向日葵秆子。“走,看戏去啰!”

村子里,瞬间冒出拖儿带女的乡亲们,途中还不时插入分叉路涌出同样阵容的小分队,最后汇聚成一支大军,浩浩荡荡地奔戏场。

“莫道君来早,还有早来人。”不大的禾坪上早已经被割据成不同的小方阵(一个湾村里的人通常聚集在一起)。离戏台最近的位置早已摆好了许多椅子、凳子,这是请戏班的村子里的人占据的风水宝地。我们这些看戏人是不敢僭越的,都自觉地以这宝地为中心散排开,找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地方待下来。

戏台呢?是搭在禾坪上一个较高的地方。先在地面画出长方形的场地,然后在四角土地里立下四根丈余许的杉树作立柱。在杉树距离地面一米多处用四根横木把这些立柱加以连接,又在左右横木间均匀地塔上多根横木,并固定好。最后在搭好的横木上铺上厅屋大门的门页子。末了,还分别在左右两侧立柱一人高处各扎上一根竹竿,权当护栏。

搭好的戏台正上方悬挂一盏贼亮的汽灯。戏台前面两根立柱上贴着红对联:有的是“三五步行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狮。”“台上笑,台下笑,台上台下笑喜笑;观今人,观古人,今人古人人观人。”戏台后面的两根立柱间则挂上红色的幕布,幕布两侧各有一个门帘,幕布前通常摆放一个长长的翘头案,案前摆一张方桌,方桌上摆茶壶、茶盏,或者是酒壶、酒盏,有时什么都没有。这些摆设都是根据当天的戏情需要而决定的。方桌的左右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。戏台上左侧边搁置两条长凳(或多张椅子),凳子前摆放鼓架,这是戏班的“音响师”的御座。

“咚咚咚”,戏台上终于响起了三声鼓声,紧接着“咚咚咚、扎扎扎、仓仓仓”,板鼓、大锣、小钹疾风骤雨似的响起,如飓风越过山林,瞬间压住了禾坪上骚动的气氛。

戏终于开场了!

就在人们齐刷刷地将目光转向戏台时,那急促的锣声、鼓声又戛然而止。戏台中走出一位身着长衫,头戴礼帽的中年汉子。他摘帽鞠躬,介绍起戏班的“班史”,和对“贵地”人们感谢之类的客套话。待中年男子转身退场时,台上又是一阵紧锣密鼓。片刻渐息后,戏台上响起带节奏的鼓点声和拍板声。帘子拉开,戏开始了。

那时的戏,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有《刘海砍樵》、《五女拜寿》、《毛国金打铁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清风亭》等。

“小刘海在茅棚别了娘亲

肩千担往山林去走一程

家不幸老爹爹早年丧命

丢下了母子们苦度光阴……

放下千担把柴砍

担起柴担转回程……”

《刘海砍樵》的故事发源于湖南常德的武陵山中,刘海是一位靠砍柴谋生的青年,伺奉着寡居的老母。虽然家贫如洗,但他为人厚道,事母至孝。他经常上山砍柴,遇到山中狐仙幻化的村姑胡秀英,两人一见钟情,产生了爱情。历经千辛万苦,最后成为夫妻。

《毛国金打铁》,讲得是江南铁匠毛国金夫妻二人的故事。

铁匠毛国金是个风趣幽默,但是好吹牛皮的人。他的第一句台词就是:“我,毛国金,在江南一带打铁,自从师父去世,江南算我第一。”,并自称“铁匠王”,要挂起铁匠王、毛家老店的金字招牌。他的师弟毛国银,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。怕他自命不凡,日后必定吃亏,于是千方百计,只想帮助师兄改掉吹牛夸海口的坏毛病。左思右想,他想出了一个办法。毛国银假扮富商,上门毛家老店,先是奉承一番,把毛国金哄的云里雾里,然后摆出纹银一百两,要预订一把刀。毛国金正尾巴翘得老高,看到100两纹银,想起自己江南第一的“铁匠王”声名远播,居然有人出纹银一百两打刀,已经是乐不可支,什么条件都答应了。毛国银说,100两纹银不要紧,但是如果你要是打不出刀,我就要砸了你的招牌,砍了你的狗头!毛国金骑虎难下,海口已经夸下,100两烫手的纹银,也不能不收。只好硬起头皮,状起胆,问毛国银到底要打把什么刀。毛国银不紧不慢,说出那把“三尖、两面口、上按七星、下按八卦、九口连环”的宝刀,毛国金平时打惯了柴刀、篾刀、杀猪刀,哪里听说过这号宝物,况且光顾吹牛,从不聆听,人家在说宝刀的名称和特征,他在那里一面夸海口,一面装疯卖傻,结果毛国银把刀名报完,他还反复追问刀名。可是毛国银撇下100两纹银,扬长而去,就等3天后来收刀,收不到刀,便要按合约砸他的招牌,并砍下他的狗头!毛国金目瞪口呆,心想,这七精八怪的刀,他就是死也打不出来啊。一身冷汗,无计可施。于是招呼毛家娘子,要她赶紧把家里喂的鸡都杀了,炒菜办酒,好吃饱喝足,去做个饱死鬼。这位毛家娘子,也算贤淑,平日里劝毛国金要为人低调,作风要质朴,可惜毛国金生性轻浮,死要面子,哪里肯听。这下夫君闯下大祸,悲从中来,不过,传统妇女,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,眼看夫家性命不保,也是病急乱投医,无可奈何之中,想起祭拜师父亡灵,好来帮他度过难关。好一场凄凄惨惨的祭拜啊,唱得人是肝肠寸断,湖南花鼓戏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和管乐器,在这里锣鼓声碎、喇叭声咽,让人好不泪垂。结果,师父的亡灵自然没有拜来,夫妇二人万念俱灰,只等一死。此时,师弟毛国银真身上场,夫妻二人如久旱逢甘霖,因为他们深知毛国银走南闯北,见多识广,这根救命草,怎么也得死死抓住。显然,这本来就是一个风趣的故事,喜剧的结尾不在话下。当毛国金看到毛国银把宝刀打成,不禁老毛病又犯:“哦,原来就是这样一把刀啊。”眼见得这自命不凡、吹牛夸口的臭脾气也未能完全改掉。毛家娘子娇嗔道:“怎么?就是这样一把刀?你难道打得出来?”无非告诫夫君,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。于是,毛国金赶紧把那“江南第一”的招牌取下来,师兄师弟、毛家娘子,三人把酒言欢,共叙别情。

……

演员卖力,观众兴奋,主家很有面子。往往会额外给演员打赏,名为“打彩”。另外,有时演员会用一长竹篙挑一个竹篮,她手拿竹篙尾端,把竹篮伸到台下观众席来讨赏。那时乡亲们打赏的钱币一般是1角至10元不等。无论打赏的钱多少,那个穿长衫戴礼帽的都会来台上道谢。

乡村们看过戏之后,偶尔还会哼哼呀呀地学唱,田间地头、湾边井旁、灶门前、禾坪上时不时地响起《刘海砍樵》里的唱段:如“小刘海呀在茅棚别了娘亲,肩扦担往山林走一程……”。或《瞎子闹店》里的唱段:“三十年前,我又红又黑,上街请我呷酒,下街喊我陪客……”

最爱看戏的是年轻人,姑娘小伙只有看戏时才可结伴而行,才可以碰出火花,搞上对象。乡亲们去看戏,有时也是去看人。看到了会偶尔议论几句:如谁的未婚妻挺漂亮,谁的未婚夫长相不怎么样等等。高兴时,还会发出轻轻的嘻笑声。

看戏,它是个多么大的喜事!“走,到XX湾里看戏去!”这真是个让乡村人们沸腾的喜讯,无论大人还是小孩,苍白的心都蠢蠢欲动。

唱戏,在那精神粮食匮乏的年代,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,同时也提供了交流、聚会的平台,它永远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。

责编:梁昕
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
要闻
综合
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