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文 / 李选义)
石板路,是过去乡间的一道特殊的风景,一抹承载着乡愁的重要标志。
儿时的我,不但见证了形状各异的石板路,而且经常行走在石板路上。
我的老家塘湾,地处耒阳东乡的一处沟壑纵横的山旮旯里,湾里的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板路。乡民无论干活、赶集、求学、串门……一踏出湾门就是石板路。
石板路起源于何时?我没有查找记载的文献,估计应该是人们在蛮荒的年代,迁徙到了定居地后,为了出行和做事,不得不在定居地的四周修桥筑路。于是,日积月累就衍生出了一条又一条的石板路。
人们为什么在那些极其困苦的年代,不修简陋的泥巴路,而要修费时费力的石板路呢?近代以前的中国,人们是没有防水的能趟过泥泞道路的胶鞋的,出行只能穿布鞋蹬草鞋。布鞋草鞋,晴天穿着它还行,一遇雨天就麻烦了。此两种鞋沾泥带水,一旦陷入泥潭拔出极其困难。石板路就好了。不管雨多大,走路的人们只是鞋袜打湿,行走的速度没有丝毫的影响。
那么,一条又一条的石板路是怎么修筑的呢?据我过去考问湾里的老者:无非三种方式。一是地方上的全体乡民投工投劳,一边取料一边浆砌修建;二是动用湾里或氏族的公共资源,如公田的租赋收入,请人修建;三是热心公益的富户、乡贤或捐资或身体力行修建。我们村里有个邓家冲湾,湾里有个叫谭才对的乡贤,此人家境并不富裕(土改时化为贫农),但热心公益。见附近的一条叫塘滑路的石板路破败不堪,夜不能寐。于是从补丁衣和牙缝里挤出一些钱粮,请来几位能工巧匠,对那段近一公里的石板路进行了整修,整修后的道路焕然一新,宽敞靓丽。谭才对的善举,在地方上留下了一句脍炙人口的俚语:“谭才对的路,行人只管迈大步。”
石板路,它不是我家乡的独有风景,全国各地或许都有。1969年,我在部队野营拉练时,就走过一条经典的古石板路。此路叫张飞路,一百多公里,宽度超过四米,清一色的精致麻石铺就,路两边高大翠绿的柏树,一株挨着一株遮云蔽日。张飞路,据说是三国名将张飞主攻剑阁时亲自领导修建的。从修此路可以证明,张飞决不是一些人传说的一个没有内涵的武夫,而应该是一个胸藏文墨,治里属地有方的政治家。
多少年来,由于严格的乡规民约的护卫,一直没有人敢动石板路上的一料一石。不料到了二十世纪中叶,由于极左思潮泛滥,愚昧无知者当道,乡间的石板路几乎破坏殆尽。有的石材被搬去了筑水库、堰坝;有的石料被窃去下了屋脚;有的石板被偷去垫猪了圈。一二十年时间,广袤的乡间,再也见不到一截石板路了。雨天,人们不得不行走在泥泞的泥巴路上了。
时光进入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,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“建设美丽乡村”战略的推进,乡间一条条难于行走的泥巴路,又逐步演变成一条条宽敞漂亮的水泥路了。路旁安装了时髦的路灯、路标,路堤路坎植上了形态各异的花草,一株株葱郁的樟、杨、柳、桉就像站岗的卫士一样,排列于路的两边。人们不管是驾车还是步行于乡间路上,没有人的心头不泛起浓浓的暖意。
岁月悠悠,时过境迁,现在惬意的水泥路虽然替代了过去的石板路,但曾经生活在乡间的老人,对石板路的美好记忆,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。
责编:梁昕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重拳出击 三都镇严厉打击私挖盗采违法犯罪活动
撑起青春“守护伞”!耒阳各乡镇开展“禁毒+反诈”宣传进校园活动
【耒水欢歌】“方寸地”变“增收园” 长坪村1.1万羽“致富鸡”点亮庭院经济
【简讯】马水镇:交通安全进校园,敲响安全“上课铃”
耒阳市人武部送训入校 衡阳理工1200多名新生开启15天军训淬炼
“真枪实弹”等你来体验!耒阳首个军事装备国防教育基地正式开放
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,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耒阳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
耒阳市6个旗舰中医馆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
下载APP
分享到